·返回首页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资讯类别>学院动态

学院动态

【2022中国—东盟音乐周】上海音乐学院李诗原教授线上高峰论坛学术讲座成功举行

来源: 作者: 更新时间:2022-11-29 17:51:23 浏览次数: 【字体:

11月28日下午,上海音乐学院博士生导师李诗原教授应我校“中国-东盟音乐周组织委员会”的邀请,为广大师生举行了为题《中国交响音乐的历史发展》的线上专题讲座。讲座由广西艺术学院科研创作处处长陶雄军主持。

b9ce2363a9b3435f87db85da0bd8262f.png

主持人陶雄军教授

李诗原教授在讲座中全面回顾了交响音乐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对交响音乐的“中国性”概念做出了阐述。以交响乐在中国的发展脉络为主线,将交响乐的“中国化”为重点贯穿全局。李诗原教授将中国交响音乐的发展历程,以萧友梅《哀悼进行曲》的创作时间1916年为元年,发展至今的106年划分为四个阶段:起步与初现(1916年-1949年)、发展与成型(1949年-1978年)、探索与创新(1978年-2012年)、回归与超越(2012年-2022年)。这也是本场讲座的四个部分。

d0f73505c6de474f8008f452412f6b6b.png

李诗原教授线上学术讲座现场

讲座中,李诗原教授将“中国性”总结为三个方面:中国传统文化(包括“五四”以来的当代文化)、中国的社会生活、中国作曲家的独特个性和创造性,列举了交响乐在中国发展的这106年间涌现的多部经典优秀作品,并表示,“中国交响乐一开始就与中国社会的重大题材结合在一起”。李诗原教授认为,新中国成立后段交响乐创作的思想主题为庆祝胜利、歌唱新中国、歌唱新生活,并呈现出两个取向:形式上的民族化,内容上的革命化,具有鲜明的时代印记。

李诗原教授强调,探索与创新时期的中国交响呈现多样化的趋势,作曲家对现代创作技法的探索、对传统技法的深入挖掘、对美学的追求等,为后续中国交响的发展提供了更多可能性。中国交响音乐,既是一种形式上具有“中国性”的交响音乐,又是一种内容上具有“中国性”的交响音乐,这种现代风格的交响音乐更在于凸显形式上的“中国性”,即体裁、样式、语言、风格上的“中国性”,更能彰显出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国性”,进而也更能获得基于这种“中国性”的文化认同。新时期的交响音乐创作应回归革命传统,以人民为导向,以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为底蕴的主旋律创作不断出现,体现主流价值的引领。

李诗原教授将中国交响音乐的历史发展娓娓道来,通过回顾这106年的交响音乐历史,听者对中国交响音乐的发展有了全面的了解,丰富而扎实的音乐史料搜集与分析,也为在场学生今后的学术研究提供了一个优秀范例,讲座持续了两小时,在场的师生们深感受益匪浅。

402b627039474901933efa599d9ca060.png

讲座现场

审核:曾娇琳、张灿

文字:韦相如

图片:周雯

编辑:覃丹蕾、黄榕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