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资讯类别>学院动态

学院动态

中国音乐家协会音乐评论学会第六届年会活动系列报道——专题发言(三)

来源: 作者: 更新时间:2016-11-16 16:08:54 浏览次数: 【字体:

2016年11月12日下午15:45分,中国音乐评论学会第六届年会之年会研讨在广西艺术学院学术报告厅成功举行。出席会议的有:王次炤、居其宏、杨燕迪、张弦、陈荃有、卞祖善、于庆新、戴嘉枋、韩锺恩、蒲方等来自各地的专家学者。会议由冯长春主持。

本场会议有四位专家发言,第一位发言者来自哈尔滨音乐学院的马卫星副教授,她从四个方面详细地论述其对阿多诺思想下音乐所反映伪“生活”的解读:一、艺术与生活辩证美学;二、极权主义为当今公共音乐生活带上了面具;三、音乐的内容和精神意义被娱乐化;四、市场抑制下的音乐创作失去社会真实。她认为:音乐不应该走向大众,话语权可以百花齐放。为了文化、艺术,允许各领域不同声音的碰撞。她的发言得到了陈荃有等不少人的认可。

第二位发言者是音乐周报副总编辑、中国音乐评论家学会理事的陈志音女士。她通过自己是记者出身的特殊身份来阐述:我们是诤友还是酒友——评论者与创作者关系。在各种举例中还给我们分享了梁茂春教授在她新书序言中提出的八种理想乐评:善意、真话、多元、历史、美文、相对、个性、人文。表达出评论者与创作者最理想的关系是:跳起来争论,面红耳赤。做下来喝酒,握手言和。评论家要敢写真话,创作者要敢听逆耳之言。

本场的第三位发言人是孙嘉艺副研究员,发言开始讲述了自己对音乐评论工作的感想。以一篇音乐剧评论为例子,提出了乐评写作的标准,避免词不达意,引用材料断章取义等。

最后一位发言者是来自福建师范大学的黄宗权副教授,他带来的是:音乐评论的话语缺失与公共性属性剥离。通过对当下乐评研究,他指出:音乐评论与音乐实践相脱节,与音乐生活相脱离,音乐评论落后于音乐发展。这是为什么?除了社会氛围的影响、乐评写作班的盛行、学校教育培养和评论家本身不敢说真话外,黄宗权还指出:当今音乐公共属性在剥离,逐渐退出公共空间。随即又从音乐评论各个领域的表现分析,我们的目的是用音乐评论来影响音乐创作,实则是音乐评论引领着大众最后来影响音乐创作。音乐评论作为一种具有公共属性的书写,谈论的是大众性的问题,而不是专业小圈子。

对于此次年会研讨,在场的听众普遍反映热烈,各位专家精彩的发言让我们及时了解到国内音乐评论的形势,感触深刻,不啻为一场难得的精神交流盛会。

 

陈志音女士发言现场

 

孙嘉艺副研究员发言现场

 

黄宗权副教授发言现场

 

专题发言现场

 

2014级音乐学供稿:文/潘晶晶,摄影/莫巧丽、赵峥

              审校/潘林紫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