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学术交流>专家讲学

专家讲学

【学术讲座】传统是一种结构力——陈牧声教授学术讲座

来源: 作者: 更新时间:2025-11-11 12:33:56 浏览次数: 【字体:

10月29日下午,作曲家、博士生导师、上海音乐学院作曲指挥系副主任陈牧声教授受邀莅临我校,举办题为《传统是一种结构力——基于材料、组织、结构、表征与结构力的思考》的学术讲座。音乐学院作曲系师生到场聆听学习。

e1cd181e880091ad39aad9d19c548033.jpg

陈牧声教授讲座现场

讲座中,陈牧声教授以乔布斯关于“如何做出正确的选择”为切入点,直指“品味”在当代音乐创作中的重要性,提出通过见识伟大作曲家的作品来提升创作“品味”的学习路径。他强调,传统并非静态遗产,而是一种深层结构力,这种“力”首先体现为对材料(音高、节奏、音色、语言等)的筛选与精炼,进而通过组织规则将材料转化为可传承的活态语法。材料与组织的互动,奠定了传统作为结构化存在的根基。传统音乐在时空维度具象化为可感知的结构,这些结构既是文化秩序的形态,又是意义的容器——表征由此诞生。传统通过结构将物理材料的声音升华为精神符号,使无序世界获得可阐释的美之框架。他通过分享毕加索绘画创作过程的视频,与同学们讨论了艺术创作过程的重要性,同时引导大家重视自身音乐创作的过程。

陈牧声教授以个人作品“牡丹亭交响三部曲”第一部《牡丹园之梦》为例,从昆曲《牡丹亭》的声腔、韵白、曲牌、工尺谱这四个角度,讲解了如何将昆曲的传统结构融入交响乐的创作。他还提出传统的历史演变蕴含深刻的辩证性:它既通过稳定性抵御文化熵增(如古琴减字谱),又借结构的弹性容纳创新空间。在当代音乐的创作领域,理解传统作为结构力,实则是掌握守正创新的钥匙——它要求我们守护的不仅是标本化的“过去”,更是使传统生生不息的动态结构法则。

讲座尾声,陈牧声教授提出“寄物以游心”的创作理念,指出音乐创作需遵循“天、地、人”的自然规律,构建作品的结构、挖掘民族特性,融入人文思考。他认为,传统是深层结构力,能提炼音高、节奏等材料并转化为音乐语汇,形成音乐结构,让音乐作品在创作中兼具传统性与创新性。

ca73fc02533cc26e3361ea8ad85ec95f.jpg

陈牧声教授讲座现场

fdaf1294088d71ddbf7d880dca7dd7c9.jpg

陈牧声教授与作曲系师生合影留念

此次讲座的成功举办,为师生打开了新的创作视野,提供了极具实操性的创作思路与方法,为我院作曲学科的教学改革实践提供了宝贵的经验,进一步推动了我院一流学科建设的发展。

 

 

 片|黄圣文、曾晓娜

 字|任彬杰

 辑|朱起涛

一审一校|邱玉兰、黄娜娜

二审二校|戴   伟

三审三校|曾娇琳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