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讲座】文化视域下的音乐教育观解析——范晓峰教授学术讲座
2025年10月25日下午,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常务副主编范晓峰教授应邀来到广西艺术学院,作了题为《文化视域下的音乐教育观解析》的学术讲座。讲座由音乐教育学院副院长邱晨主持,音乐教育学院、音乐学院师生到场聆听。

范晓峰教授讲座现场
讲座伊始,范晓峰教授从“文化的本质”出发,指出人类文化具有多元性和多样性,强调文化是社会群体共同的思维特征。他提出,文化涵盖物态、制度、行为与心态四个层面,而音乐不仅仅是“艺术的某种载体”,更是不同族群的生活方式、仪式符号与精神象征。无论是民俗活动中的音乐,还是宗教仪式中的旋律,其存在形态本就丰富多样,不应被单一的“艺术观念”所统摄。
针对“现代性对音乐认知的局限”,范晓峰教授指出,西方18世纪后形成的“艺术即审美”观念,导致了“审美单极化”现象。他强调,音乐是物质与精神的统一体,其价值应置于更广阔的文化背景中加以审视。
在解析文化相对观时,范晓峰教授区分了“文化相对主义”与“文化相对性”:前者否定文化间的共性,后者则在承认差异的基础上,认可存在相对标准。他以文化碰撞的三种可能性——文化征服、文化掠夺与文化对话交流为例,指出这三者并非彼此割裂,而是相互渗透、交叉影响的关系。
最后,围绕如何构建多元音乐教育体系,范晓峰教授提出了一系列具体路径:更新教育观念,统筹民族音乐传承与多元文化理念;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提升教师的多元文化认知;在教材中融入多元音乐内容,并与2022版艺术新课标中“文化理解”的核心素养要求相衔接。他同时指出,音乐教育正不断向交叉学科、边缘学科与创新学科拓展,覆盖特殊群体、社区等多种场景。在学习过程中,应注重转变思维方式,突破单一“艺术”观念的桎梏,深入梳理传统音乐资源,以多元文化理念指导实践,最终实现音乐教育“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理想图景。

范晓峰教授讲座师生合影
讲座现场师生围绕相关内容展开了热烈讨论,与专家进行了积极地交流互动。本场讲座跨越了音乐教育的学科壁垒,为在场师生提供了从文化视角理解音乐、重构教育体系的新思路。
文 字|曹雨琦
图 片|黄圣文、曾晓娜
编 辑|陈梓阳
一审一校|邱玉兰
二审二校|戴 伟
三审三校|曾娇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