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学术交流>专家讲学

专家讲学

【专家访谈】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陆培专访

来源: 作者: 更新时间:2015-11-03 13:00:31 浏览次数: 【字体:

     趁着陆培教授回母校讲学之际,2015年10月29日一早,音乐学院特意安排2014级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配器方向)专业研究生陈文皙在我院会议室对陆培教授进行了个人专访。


【专家简介】

     陆培,博士,作曲家,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为许多国内外音乐比赛大奖的获得者。自幼学习小提琴,1982年从广西艺术学院作曲系(师从丁丕业教授)毕业后,赴上海音乐学院学习并任教,1991年赴美国深造,至2002年获得美国密歇根大学博士学位,后任教于美国路易维尔大学,兼任广西艺术学院名誉教授。2006年回国受聘为上海音乐学院作曲教授至今,兼任南京师范大学 “陈洪岗位”讲座教授、江西九江学院特聘教授。

 

(访谈现场)


【访谈内容】    

陈文皙:感谢已为当代著名旅美作曲家的您不远千里再次回到母校进行讲学!本人非常荣幸能够采访到您。请您就本次讲学活动,结合我院作曲系学生习题完成情况,点评一下我院作曲系学生的整体课业水平。

陆培教授:通过改题,我只能局部地总结一下本次作业情况:我认为,除了同上海音乐学院(以下简称“上音”)附中直升的本科生比较以外,广西艺术学院(以下简称“广艺”)作曲系的高年级学生同上音本科生的起点有相同之处,这点很令人欣喜。因为我这次给出的习题同上音本科生的作业一模一样,将两边同学作类比,不难发现广艺的学生作业不乏惊喜之作,挺不错!题目本身并非容易,低年级的同学写作起来可能有些吃力,而研究生及本科高年级同学的完成都还不错。通过我26号讲座的分析,期待他们在明天讲座上的修改成果。

 

陈文皙:本次讲学还包括您为我院作曲系青年教师开展的系列培训,请您就“现代作曲技法”在作曲教学中的开展方式及推进程度的把控问题谈谈个人观点。

陆培教授:我认为(就广艺作曲学生而言)目前在本科阶段夯实传统作曲技法的基础是非常合适且必要的。在音乐学院,我也一直强调,基础是非常重要的:四大件必须很好地掌握。只有打牢基础,才能更好地服务于自己的意愿而进行创作,以前上音作曲系的学生,“恶作剧”般地将有一些碗盘、罐头等破铜烂铁“乱敲一通”,录音下来以作品形式交给老师,并被老师认可、赞许其创新,外人却视为笑话:“随便一敲,就是现代音乐?”并质疑“现代音乐是什么东西?”其实不然,这帮作曲学生的“乱打”是存在某种规范的:作曲教授肯定的是学生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等技术上的处理。所以,这就不能说它是单纯的“胡来”了,只能说是即兴。然而肖邦、李斯特等都是即兴大师呀!那个时代,人们就是爱听他们的即兴演奏。难道即兴演奏也是“胡来”么?(笑)

 

陈文皙:那您认为,在广艺本科阶段的作曲教学中,教师是否需要对学生自发地运用现代技法创作做以适当的控制呢?

陆培教授:不要控制,还是引导。人人都对未知怀揣着不同程度的好奇心,然而总有一群人是脱颖而出、走在前列。科学方面,以诺贝尔奖为代表,鼓励着人们探索未知、造福人类;反观艺术,现代音乐、当代音乐的生成就是这种好奇心的体现。学生可能从音乐会、唱片等各种形式中听得了新的作曲技法,就会激发尝试的动力,即便他们还达不到创作这类音乐的能力,但还是应该鼓励。能力能否到达取决于基础,这就需要老师很好地引导,这是一个“想要用文字清晰、流利地说故事,必须先学会写作技巧”的道理。

 

陈文皙:听讲座您一直在强调,“创作需要突出个性”,是否可以理解为作为旅美作曲家的您,格外注重民族性在个人创作中的必要性呢?请列举您偏好的创作手法。

陆培教授:首先,我要界定一下这个“民族性”。我在国外工作学习超过二十年,产生了一个根深蒂固的想法:“不要给自己设定民族性的理念局限”,我们要表达的是人的感情,它存在着很多可以跨越国界、种族的东西足以让全球人能够领悟。比如,微笑在任何地方都不会被视为哭泣,非洲、亚洲、欧洲都一样,所以音乐表达的情感问题,在全世界都一样。落到技术上,我作为一个中国人在作曲时,是绝对跳脱不出自己的成长经历和文化背景的。想想柴可夫斯基的作品,虽很少运用现成的民歌曲调,却彰显出浓郁的俄罗斯风情;里姆斯基柯萨科夫创作了阿拉伯风情作品,也没人说他不是俄罗斯作曲家。而我运用自己熟悉的音乐语言,比如将广西民歌音调融入作品(当然还结合了很多其他手法),是为了彰显我自己的个性。寻找属于自己的音乐语汇,就像我用一口南普(南宁普通话)说话,让人一听就知道我是陆培,而不是谭盾或陈怡。所以,我很鼓励我的学生去采风,去了解养育自己的地方文化背景,从而更好地创作。我想,当每一个作曲家都在彰显本土音乐文化时,一个中国作曲家群就会出现,“民族性”也自然得以展现。想想当年格林卡、里姆斯基柯萨科夫、柴可夫斯基、穆索尔斯基等等作曲家的大批创作,就形成了俄罗斯乐派。总而言之,我不提倡受限于民族性的理念,也不呼吁空喊民族性口号。

 

陈文皙:那么针对青年学子,您认为在创作上他们所需考虑的“审美”和“技术”谁为先?

陆培教授:审美是个很个人化的东西,有人中意老柴,而我却很喜欢巴赫。但所有的审美都需要靠技术做支撑。所以,在教学上教师应该对学生做一个好的引导:技术应作优先考虑。

 

陈文皙:我们都知道您在美国多年的求学、指教经历,请您举例分享一下美国音乐教育中,能为广西艺术学院所借鉴的成功案例。

陆培教授:具体说,就是图书馆资源。我所在的密歇根大学图书馆是美国名列前茅的图书馆,资源非常丰富。我刚到美国时,陈怡老师就告诉我,如果有在你学校的图书馆找不到的书,还可以进哈佛或其他大学的图书馆网页搜索,通过“调书”借阅。美国各大院校间图书馆资源是互通的,且不限制借阅数目,但规定借阅时间(28天)。从这些方面来看,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与美国的大学图书馆相比还有很大的改善空间。我看一个学校教学成果,图书馆建设首当其冲。在教学系统与课程设置等其他方面,中美差异并不大,但美国大学生的阅读量是非常惊人的!当年我们与教授见面一次就会得到很长的书单,那样大的阅读量,会让学生能够对其自身所处的位置有个清晰的认识,同时能够做到在交谈时口若悬河。想起80年代上海音乐学院来了一批美国学生作交流,当时作为学生的我们都非常羡慕他们丰厚的知识储备。其次,就是师资力量非常重要,美国法定大学教授的应聘须面向全球,一个岗位通常是数十过百的教师经过重重筛选(名校毕业、团队合作能力、试教效果、沟通能力都会成为重要的考量标准)最后定夺。我在美求学,因此切身感受到的就是就是教授的学识渊博!记得当年密歇根大学的一位教授,只要我问他问题,他都能告诉我去某书、某章、某段落、第几行等诸如此类的地方寻找答案。做学问就应该这样!

 

陈文皙:您是从艺术类综合院校(广艺)进入专业音乐院校(上音)任教的教授,请您再分享几个上海音乐学院值得我校学习的作曲教学案例。

陆培教授:其实,在课程设置和音乐周的举办上,两所院校并没有太大差别,我们的目标都是让学生开拓眼界,实现你们“不出校门就能接触到当下最前沿的音乐形式与种类”的心愿,通过好的作品引发好的个人创作与总结。

 

陈文皙:我想综合性艺术院校是具有某些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的,讲座中,您也提到当年您同美术系的同学关系甚好,互相学习促进共同进步。请就这方面为广艺在校生提出几点寄语吧。

陆培教授:开拓眼界非常必要!艺术是相通的,它首先是文化的一个部分,所以同学们首先要把自己所学专业放入文化的层面去考究;要搞清楚 “工匠”与“艺术家”、“工艺品”与“艺术品”的区别。在我看来,工艺品是花时间、手艺够娴熟就可以做到的,它不需要个人投入太多的前瞻性、想象力;而艺术品是经过抽象、精致构思而成的作品,能给予观者、听者足够的思维发散空间。那么怎样为作品注入这些所需呢?得看深厚的文化功底。同学们就要走出自己专业的小范围,向姊妹艺术发散,跨向文化高度,来一览众山小。

 

陈文皙:请您为我们做一个预告,向我们介绍一下明年三月三,由蔡央院长指挥广西交响乐团演绎您的作品音乐会的曲目好么?

陆培教授:首先,我要肯定一下广西交响乐团这些年来的努力与进步,期待这次演出效果大放光彩!在曲目的甄选上,我充分考虑了乐团演奏能力及广西听众的审美,因此包含了具有广西及其他西南少数民族地区风韵的作品。其实,经过这几届东盟音乐周的展演,我对广西听众是很有信心的,大家的耳朵已打开,并乐意接受新鲜事物。这很欣慰!

 

     最后,陆培教授就当年在母校就读时所获并至今受用的学习感悟,对本次专访进行了总结,呼吁大家:第一,要发心地喜爱音乐,才有钻研的动力;第二,应多听音乐,通过任何途径去享受音乐;第三,开拓眼界,拥抱未知。另外,陆培教授还表示,将协助我校请来更多杰出作曲家开展讲学。期待陆培教授下一次的莅临指导!预祝明年的音乐会圆满成功!再次感谢陆培教授!


(校对、摄影:林慧思)

 

分享到:
【打印正文】